在东京涩谷的一家24小时便利店,78岁的山田先生正在整理货架,他每周工作6天,每天站立8小时,只为支付每月5万日元的公寓租金,与此同时,在上海浦东机场,72岁的张阿姨正和她的"闺蜜团"兴奋地办理登机手续,准备开启为期15天的欧洲深度游。
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老年生活图景,折射出中日两国在老龄化应对上的巨大差异。
日本老人"工作至死"的困境与中国老人"有钱有闲"的潇洒形成鲜明对比,这背后是养老金制度、家庭结构、社会观念等多重因素的复杂交织。
走进东京任何一家便利店、餐馆或出租车公司,你会惊讶地发现,为你服务的很可能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。这不是个别现象,而是日本社会的常态。
展开剩余89%根据日本总务省的最新统计,日本65岁以上的从业人员已达到惊人的909万人,其中正式员工仅有120万,剩下的789万老人从事的都是临时工、兼职工等非正式工作。这意味着,在日本,平均每4位老人中就有1位仍在工作,而且大多从事着体力劳动。
73岁的大波良仁就是这"工作至死"大军中的一员,每天凌晨1点半,当大多数人还在睡梦中时,大波先生已经起床,驾车1小时前往东京湾的青果市场,开始他一天的货物搬运工作。
年轻时他曾是出租车司机,后来转为独立货车司机,这意味着他放弃了日本传统的"终身雇佣制"保障,也失去了企业缴纳的养老保险。如今他每月只能领取6万日元的国民年金,远不足以支付生活开支。
"过了70岁仍在工作,感受不到丝毫乐趣,只是为了生活,不得不这么做罢了。"大波先生的这句话道出了日本底层老人的普遍心声。
在"世界第一长寿国"的光环下,是无数老人被迫延长工作年限的残酷现实,2021年日本政府修改《高龄者雇用安定法》,将退休年龄上限从65岁提高到70岁,进一步加剧了这一现象。
日本老人的工作领域主要集中在服务业、制造业和农业等对体力要求相对较低的行业,便利店收银员、出租车司机、商场保安、公寓清洁工...这些岗位充斥着白发苍苍的身影。
日本出租车司机的平均年龄超过60岁,其中65岁以上的占近一半,甚至还有80岁以上的"高龄司机",这些老人中许多人并非出于热爱工作,而是被生活所迫。
日本养老金制度的双轨制是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,厚生年金和国民年金之间存在巨大差距:2021年,领取厚生年金的老人平均每月可获得14.5万日元,而国民年金仅有5万日元。像大波先生这样年轻时没有稳定企业工作的人,晚年只能依靠微薄的国民年金度日,不得不继续工作以维持生计。
更令人心酸的是日本老人的"老后破产"现象,纪录片《老后破产》记录了许多曾经的中产阶级如何在晚年陷入贫困:
83岁的田代先生每月靠10万日元养老金生活,一份5元人民币的凉面要分成好几顿吃;69岁的河口先生曾经年薪千万日元,如今退休金入不敷出,不得不重新找工作。
2020年,64岁的大林三佐子在东京涩谷的公交车站过夜时被殴打致死,死时身上只剩8日元,成为日本"下流老人"悲惨处境的极端案例。
与日本老人"工作至死"的困境形成鲜明对比的,是中国老人日益兴盛的旅游热潮,2025年上海老博会上,一家旅行社的老年游产品在两小时内销售额突破100万元,人均消费1万至3万元的出境长线游最受欢迎。
携程数据显示,2024年老年人出游订单同比增长超22%,显著高于旅游市场整体增速,31%的老年人出游频次是2019年的两倍。
77岁的刘琴和82岁的朱兴道夫妇是典型的中国"旅游达人,这对相伴走过金婚岁月的夫妻即将开启为期26天的欧洲深度游,这将使他们到访过的国家总数达到88个。
从2003年第一次跟团出境游,到2012年开始自己做攻略穷游,再到如今的随心所欲,这对高龄夫妇的旅游经历正是中国老年旅游市场崛起的缩影。
中国老人的旅游方式也日趋多元化和个性化,退休4年多的林伟君已组织了不下十次私家团旅游,每次约20人。
值得注意的是,中国老年旅游群体中女性比例明显高于男性,一趟40人的旅游团中,常有七八位单独出游的女性,还有许多闺蜜团结伴而行,这与日本老年女性多从事低薪服务工作的现状形成强烈反差。
中日老人生活状态的巨大差异,根植于两国不同的社会经济结构和养老保障体系,日本作为全球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,65岁以上人口占比已达29.1%,预计到2060年每2.5人中就有一名65岁以上老人。
这种"超级老龄化"给社会带来沉重负担,迫使政府不断提高退休年龄,2021年将就业保障年龄上限提至70岁。
中国虽然也面临老龄化加速问题,但60岁以上人口占比22.03%,且"50后"、"60后"群体普遍享有相对完善的养老保障。更重要的是,中国经济持续增长为养老金体系提供了坚实支撑,而日本经历了"失落的三十年",经济停滞严重影响了养老金的实际购买力。
养老金制度的差异尤为关键,日本的"国民年金"与"厚生年金"差距悬殊,导致近30%的老年家庭处于贫困状态,而中国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,养老金已实现"18连涨",尽管涨幅可能赶不上物价上涨,但基础保障相对稳定。
日本的"核家族化"导致传统家庭养老功能弱化,加上少子化严重,许多老人无人赡养。
而中国虽然也面临"421家庭"的压力,但孝道文化仍在一定程度上维系着代际支持,不过值得警惕的是,中国年轻一代的赡养压力确实在增大,每月赡养支出已占收入的15%-20%。
消费观念的代际变迁同样不容忽视,中国的"50后"、"60后"经历了改革开放后的经济腾飞,积累了相对丰厚的储蓄,也更愿意为生活质量消费。日本"团块世代",虽曾是经济奇迹的创造者,但泡沫经济破灭使许多人资产缩水,晚年陷入拮据。
旅游市场的成熟度也是重要因素。中国老年旅游产品日趋多元化,从传统的跟团游发展到私家团、定制团、旅居养老等新形式,满足了不同层次需求。而日本旅游市场更多面向海外游客,针对本国老年群体的旅游产品开发相对不足。
医疗保障的差异同样关键。中国的医保覆盖率较高,减轻了老人的医疗负担;而日本虽然全民医保,但个人仍需承担部分费用,对靠国民年金生活的老人构成压力。
日本老人的困境为中国提供了前车之鉴,随着老龄化程度加深,中国也可能面临养老金支付压力增大、劳动力短缺等问题,目前中国部分地区已开始试点延迟退休,如何避免重蹈日本老人"工作至死"的覆辙,值得深思。
个人养老金制度的推进是中国应对老龄化的重要举措,政府鼓励符合条件的老年人通过子女每年缴纳不超过12000元的个人养老金,享受税收优惠,灵活支取,这种"第三支柱"养老保障有望减轻未来养老金支付压力。
社区养老服务的创新同样值得关注,北京的"喘息服务"为长期照顾老人的家庭成员提供短暂休息;上海的"养老服务时间银行"让志愿者存储服务时间,年老时支取;广州的"老年人能力评估制度"覆盖率达85%,提供精准化服务,这些探索为构建中国特色养老体系积累了宝贵经验。
对个人而言,未雨绸缪至关重要,即将步入老年的群体应提前了解养老政策,合理规划医疗保险,适当储蓄,保持适度运动。
旅游消费的繁荣也折射出中国老人生活观念的转变。越来越多的老人像79岁的网购达人姥姥所说:"我省吃俭用辛苦了一辈子,好不容易为自己花点钱,高兴高兴。"8这种"对自己好一些"的心态,与日本老人节衣缩食的生存状态形成鲜明对比。
未来随着"60后"、"70后"陆续退休,中国老年经济将迎来更大发展,这批人消费力强、熟悉互联网,对旅游、健康、文化等高品质养老服务的需求将更加强劲。旅游机构预测,2035年中国老年产业规模将突破30万亿元,老年旅游将成为重要组成部分。
日本专家成田悠辅曾提出骇人听闻的"老年人集体切腹"建议,虽极端却折射出日本社会对老龄化危机的焦虑,中国应引以为戒,在老龄化高峰到来前,完善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,发展老年产业,让每位老人都能享有尊严、幸福的晚年。
当日本老人凌晨搬运货物时,中国老人可能在巴黎欣赏薰衣草;当日本老人计算着如何用5万日元度过一个月时,中国老人可能在选购万元出境游产品。这两种老年生活背后,是两国不同的发展路径和制度选择。
中国的目标是构建"老有所养、老有所乐"的老年友好型社会,而实现这一目标,需要政府、市场、家庭和个人共同努力。毕竟,今天我们如何对待老人,决定着我们自己将如何被对待。
发布于:辽宁省胜亿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